18個月上市, 瑞幸帶給我們哪些品牌思考?
瑞幸咖啡用18個月正式登陸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。此次IPO共發行了3300萬份ADS。按照每份定價17美元,再加上承銷商行使的超額配售權以及同步私募配售的5000萬美元,共募集資金約7億美元。

成為今年在納斯達克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亞洲公司!
“別否定我,別想讓我不是我。因為,我自有道理。”

盡管這幾句廣告詞很簡單,但卻是瑞幸咖啡針對外界質疑做出的正面回應。
實際上,不同于傳統咖啡店,瑞幸咖啡的打法可以歸納為“快速開店,快速融資”,再通過補貼的方式讓消費者養成喝咖啡的習慣。簡單的說,就是“快”。
也正因為此,資本是背后關鍵的推手。
時間回溯至2017年11月。
錢治亞從神州優車辭職創辦了瑞幸咖啡,第一位投資人就是神州優車的董事長陸正耀。初始資金除了創業團隊的自有資金外,其他都來自于陸正耀的個人借款,前后合計約5億元。
不僅如此,張正耀還親自張羅飯局向媒體朋友推薦瑞幸咖啡,將神州優車的辦公室低價租給瑞幸,而且連早期的員工都來自于神州優車。
正是在陸正耀的鼎力支持下,瑞幸咖啡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門店,并且在第一季度內將門店數量提升至290家。
2018年二季度,瑞幸咖啡先后通過光大租賃、西藏信托等平臺融資6.5億元。緊隨其后,天使輪融資、A輪融資、B輪融資、B+輪融資接踵而至,公司的估值也從0增長到了29億美元。
在過去18個月里,瑞幸咖啡累計融資近10億美元!
不同于星巴克的穩扎穩打,瑞幸咖啡將“快”發揮到了極致。所以,很多人可能會覺得,瑞幸咖啡是因為缺錢了,所以才選擇上市。
其實,這僅僅說對了一半。
燒錢固然不假,但上市前一個月進行的B+輪融資,星巴克的二股東以1.5億美元投資瑞星。其實已經反映了一個問題,那就是瑞幸在資本市場上不缺投資方。而之所以選擇貝萊德,深層次目的是為了讓華爾街更加相信瑞幸的資本故事。

畢竟,沒有什么口號可以勝過讓星巴克的二股東“投敵”更有說服力!
在我看來,資本催熟有資本的一套玩法。瑞幸著急上市,一方面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,增加品牌的知名度;另一方面,也是為了讓原始股東獲利離場。

在上市揭牌儀式現場,錢治亞宣讀了瑞幸的宣言:
1.好的咖啡,其實不貴;
2.你喝的是咖啡,而不是咖啡館;
3.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就會知道;
4.喝咖啡不僅健康,而且還有利于延長壽命;
5.中國是全球咖啡增長最快的時候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咖啡,喜歡瑞幸;
6.中國咖啡不比美國差。
顯然,錢治亞在這樣的場合宣讀一份關于瑞幸咖啡的6點宣言,其實就是告訴投資者,瑞幸和星巴克的邏輯不一樣,中國咖啡市場增長蓬勃發展,只要消費者養成了喝瑞幸咖啡的習慣,那么利潤就會滾滾而來。
至少從第一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,瑞幸獲得了美國投資者的強烈追捧,市值一度突破60億美元,約合420億元人民幣!
那么,瑞幸的商業模式,到底成不成立?
首先,新零售的本質就是一場效率的戰爭。
與星巴克不同,瑞幸構建起的是一個“咖啡找人”的場景。瑞幸咖啡將門店開進了寫字樓、辦公室、機場、學校,將快取店的比例維持在90%以上。也正因為此,瑞幸的廣告集中投放在這些白領集中出入的電梯里。
可能在很多人看來,瑞幸的玩法是“離經叛道”,但是當它帶著2300家門店和2500家的門店規劃登陸納斯達克時,就已經證明了這條路是正確的。
因為,你永遠無法用星巴克的玩法打敗星巴克!
不同于共享單車和滴滴,瑞幸盡管也在燒錢,但卻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資產,比如咖啡機和冰柜等等。
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,通過補貼和社交裂變的玩法,表面上造成了高昂的獲客成本,但實際上,瑞幸咖啡的獲客成本在大幅降低。截止到2019年3月底,瑞幸咖啡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從103.5元降低到了16.9元。

而前兩個季度這個數字分別為51.6元、25元!
之所以會如此,本質上說,是因為公眾對瑞幸咖啡的品牌越來越認可,復購率越來越高,單位營銷成本越來越低。
最后,瑞幸正在去“咖啡化”。
2018年8月,瑞幸加入了輕食,占整體總銷量的30%,并且有望在將來超過咖啡;在輕食之后,鮮榨果蔬汁、BOSS午餐、幸運小食和小鹿茶也相繼與消費者見面。
也就是說,瑞幸要做的并不是一家咖啡連鎖企業,而是連接線上和線下的餐飲平臺。
首先,簡單預測下瑞幸的收入。
假設瑞幸咖啡的平均售價從10元提高至24元,輕食和小吃的平均價格從8.5元推高至18元。那么按照單店日銷300杯,輕食占比30%計算的話,單一門店全年的收入為170萬。
按2000家門店計算的話,總的收入為34億元!

不過,由于折扣的存在,2000家門店的實際收入應該在18億元左右。如果將2019年計劃的2500家門店計算在內,那么全年收入有望超過60億元。
再看凈利潤。
實際上,由于處在補貼的時期,瑞幸目前每賣一杯咖啡都是虧錢的。如果瑞幸的邊際成本繼續下降,瑞幸咖啡的平均價格提高至16元的時候,基本上可以保證每賣一杯咖啡不虧錢。
輕食、小吃也是如此,需要提價20%才能盈虧平衡!
也就是說,按照瑞幸的既定戰略,至少兩年內不會實現盈利。而假設2022年瑞幸不再發放折扣券,且能夠維持現有銷量,那么按照6000家門店計算的話,一年的利潤為30億元。
再扣除稅費和額外開支的話,比較樂觀的估計瑞幸可以實現20億元的凈利潤。

不過,由于補貼仍然存在,未來兩年鐵定虧損,而且尚不得知取消補貼后市場的銷量會不會急劇下滑。這一切,都是未知數。
但可以確定的是,按照目前350億元的市值計算,已經將未來兩年的增長空間計算在內。也就是說,一旦瑞幸的營收不及預期,那么資本市場就會做出反應,股價迎來下跌。
更直接點說,在沒有兌現未來一年的營收和門店計劃時,瑞幸咖啡是高估的;至于能不能兌現承諾,需要時間來檢驗。
但不管怎么說,迄今為止的瑞幸咖啡已經足夠的成功。
選自:互聯網品牌官

成為今年在納斯達克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亞洲公司!
資本燒出來的咖啡帝國
想必很多人都想問,為什么資本燒出來的瑞幸咖啡,在美國資本市場還能受到追捧呢?“別否定我,別想讓我不是我。因為,我自有道理。”

盡管這幾句廣告詞很簡單,但卻是瑞幸咖啡針對外界質疑做出的正面回應。
實際上,不同于傳統咖啡店,瑞幸咖啡的打法可以歸納為“快速開店,快速融資”,再通過補貼的方式讓消費者養成喝咖啡的習慣。簡單的說,就是“快”。
也正因為此,資本是背后關鍵的推手。
時間回溯至2017年11月。
錢治亞從神州優車辭職創辦了瑞幸咖啡,第一位投資人就是神州優車的董事長陸正耀。初始資金除了創業團隊的自有資金外,其他都來自于陸正耀的個人借款,前后合計約5億元。
不僅如此,張正耀還親自張羅飯局向媒體朋友推薦瑞幸咖啡,將神州優車的辦公室低價租給瑞幸,而且連早期的員工都來自于神州優車。
正是在陸正耀的鼎力支持下,瑞幸咖啡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門店,并且在第一季度內將門店數量提升至290家。
2018年二季度,瑞幸咖啡先后通過光大租賃、西藏信托等平臺融資6.5億元。緊隨其后,天使輪融資、A輪融資、B輪融資、B+輪融資接踵而至,公司的估值也從0增長到了29億美元。
在過去18個月里,瑞幸咖啡累計融資近10億美元!
不同于星巴克的穩扎穩打,瑞幸咖啡將“快”發揮到了極致。所以,很多人可能會覺得,瑞幸咖啡是因為缺錢了,所以才選擇上市。
其實,這僅僅說對了一半。
燒錢固然不假,但上市前一個月進行的B+輪融資,星巴克的二股東以1.5億美元投資瑞星。其實已經反映了一個問題,那就是瑞幸在資本市場上不缺投資方。而之所以選擇貝萊德,深層次目的是為了讓華爾街更加相信瑞幸的資本故事。

畢竟,沒有什么口號可以勝過讓星巴克的二股東“投敵”更有說服力!
在我看來,資本催熟有資本的一套玩法。瑞幸著急上市,一方面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,增加品牌的知名度;另一方面,也是為了讓原始股東獲利離場。
瑞幸的商業模式,到底成不成立?

在上市揭牌儀式現場,錢治亞宣讀了瑞幸的宣言:
1.好的咖啡,其實不貴;
2.你喝的是咖啡,而不是咖啡館;
3.好咖啡的味道喝久了就會知道;
4.喝咖啡不僅健康,而且還有利于延長壽命;
5.中國是全球咖啡增長最快的時候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咖啡,喜歡瑞幸;
6.中國咖啡不比美國差。
顯然,錢治亞在這樣的場合宣讀一份關于瑞幸咖啡的6點宣言,其實就是告訴投資者,瑞幸和星巴克的邏輯不一樣,中國咖啡市場增長蓬勃發展,只要消費者養成了喝瑞幸咖啡的習慣,那么利潤就會滾滾而來。
至少從第一個交易日的情況來看,瑞幸獲得了美國投資者的強烈追捧,市值一度突破60億美元,約合420億元人民幣!
那么,瑞幸的商業模式,到底成不成立?
首先,新零售的本質就是一場效率的戰爭。
與星巴克不同,瑞幸構建起的是一個“咖啡找人”的場景。瑞幸咖啡將門店開進了寫字樓、辦公室、機場、學校,將快取店的比例維持在90%以上。也正因為此,瑞幸的廣告集中投放在這些白領集中出入的電梯里。
可能在很多人看來,瑞幸的玩法是“離經叛道”,但是當它帶著2300家門店和2500家的門店規劃登陸納斯達克時,就已經證明了這條路是正確的。
因為,你永遠無法用星巴克的玩法打敗星巴克!
不同于共享單車和滴滴,瑞幸盡管也在燒錢,但卻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資產,比如咖啡機和冰柜等等。
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,通過補貼和社交裂變的玩法,表面上造成了高昂的獲客成本,但實際上,瑞幸咖啡的獲客成本在大幅降低。截止到2019年3月底,瑞幸咖啡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從103.5元降低到了16.9元。

而前兩個季度這個數字分別為51.6元、25元!
之所以會如此,本質上說,是因為公眾對瑞幸咖啡的品牌越來越認可,復購率越來越高,單位營銷成本越來越低。
最后,瑞幸正在去“咖啡化”。
2018年8月,瑞幸加入了輕食,占整體總銷量的30%,并且有望在將來超過咖啡;在輕食之后,鮮榨果蔬汁、BOSS午餐、幸運小食和小鹿茶也相繼與消費者見面。
也就是說,瑞幸要做的并不是一家咖啡連鎖企業,而是連接線上和線下的餐飲平臺。
瑞幸值得投資嗎?
首先,簡單預測下瑞幸的收入。
假設瑞幸咖啡的平均售價從10元提高至24元,輕食和小吃的平均價格從8.5元推高至18元。那么按照單店日銷300杯,輕食占比30%計算的話,單一門店全年的收入為170萬。
按2000家門店計算的話,總的收入為34億元!

不過,由于折扣的存在,2000家門店的實際收入應該在18億元左右。如果將2019年計劃的2500家門店計算在內,那么全年收入有望超過60億元。
再看凈利潤。
實際上,由于處在補貼的時期,瑞幸目前每賣一杯咖啡都是虧錢的。如果瑞幸的邊際成本繼續下降,瑞幸咖啡的平均價格提高至16元的時候,基本上可以保證每賣一杯咖啡不虧錢。
輕食、小吃也是如此,需要提價20%才能盈虧平衡!
也就是說,按照瑞幸的既定戰略,至少兩年內不會實現盈利。而假設2022年瑞幸不再發放折扣券,且能夠維持現有銷量,那么按照6000家門店計算的話,一年的利潤為30億元。
再扣除稅費和額外開支的話,比較樂觀的估計瑞幸可以實現20億元的凈利潤。

不過,由于補貼仍然存在,未來兩年鐵定虧損,而且尚不得知取消補貼后市場的銷量會不會急劇下滑。這一切,都是未知數。
但可以確定的是,按照目前350億元的市值計算,已經將未來兩年的增長空間計算在內。也就是說,一旦瑞幸的營收不及預期,那么資本市場就會做出反應,股價迎來下跌。
更直接點說,在沒有兌現未來一年的營收和門店計劃時,瑞幸咖啡是高估的;至于能不能兌現承諾,需要時間來檢驗。
但不管怎么說,迄今為止的瑞幸咖啡已經足夠的成功。
選自:互聯網品牌官